前言: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,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憲法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,持續推進憲法學習宣傳教育,進一步普及憲法知識、弘揚憲法精神、樹立憲法權威。同時落實學校精進推進“十個一”項目的計劃,開展法治文化節系列活動,學校組織2021年“學憲法,守憲法,弘揚法治精神”主題征文比賽。各班級提交征文作品共計53份,經評委組認真審閱,共評出一二三等獎34份,現將優秀作品匯總展示,希望同學們積極學習。
對于校園欺凌,我相信每一個人都不陌生,不僅是對這幾個字,還是對這幾個字身后的案例!作為一名高中生,我認為校園應當棲居著沖融明媚的青春笑靨,而不是從表情中透露出的恐懼。
校園本就應該是讓人眷戀的地方,而不是使人不愿提及的地方。
在許多地方都有著這樣的案例,例如,15歲的王某在一所中專學校就讀,該校全部同學在入學時都與學校簽署了《學校同學平安承諾書》。某日午休時,王某與同學諶某發生口角。當晚熄燈前,值班老師對宿舍進行例行巡查,未發覺任何特殊。熄燈后,諶某聯系王某,要求其到自己寢室內接受質問,王某同意并從6樓來到3樓諶某寢室,途中經過值班室。在質問過程中,諶某聯合其他舍友對王某大聲謾罵、毆打,并將其衣服扒光,還用跪罰、拍照等形式進行污辱,時間長達2小時。事發后,學校準時對王某進行心理疏導。經鑒定,該大事致王某9級精神傷殘。
此案例只是因為平日的一個口角就導致了校園暴力,對于諶某來說只是解決了心中的不痛快,但對于王某來說卻是永久不能忘記的“傷殘”。而在這件案例中我認為錯的不僅是諶某還有受害者本人,因為在王某去往諶某宿舍的過程中明明經過了值班室,他可以進去向老師尋求幫助,但是他并沒有這么做,而是選擇自己前往諶某宿舍,以至于后面發生的一切。
從王某身上,我學到更多的是:遇到事不能忍氣吐聲,要及時告訴老師家長;而從諶某身上,我學到的是:不要有極強的報復心理,因為那樣會導致自己犯罪!
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案例,2020年10月29日,陜西興平一15歲少年被6人毆打致死后被埋的消息,引發全國網友極大關注。袁某的“朋友”“誘騙”在西安打工的15歲的袁某回到興平。以梁某為首的犯罪嫌疑人陳某、梁某、楊某等六人,在阜寨鎮向袁某索要錢財。在遭到袁某拒絕后,梁某等人用鎬頭對袁某進行毆打致昏迷,隨后又將其拉到興平市糧食路西口一家賓館內繼續毆打。10月30日上午,陳某等6人發現袁某已死亡,于當晚將已死亡的袁某尸體,運至阜寨鎮張耳村的一處空置農田掩埋。
在這一案例中,對于受害者造成的傷害已不是精神上的傷殘,而是導致受害人死亡。此案例中,受害人因結交了不可信的“朋友”,因此導致死亡,而那些以梁某為首的作俑者們,只是因為錢財就大打出手,最后走上了錯誤的道路,所以,無論什么時刻,我們都要保持清醒!
前段時間學校開展了“防范校園暴力”的專題教育,當時微電影《韶華嘆》就給了我很多的感觸,而同學們真實的人物刻畫,催人淚下的表演,讓我深切感受到法律的威嚴神圣不可侵犯,我們要時時刻刻繃緊法律的弦。
該片講述了一位叫鮑文澤男孩的故事。在學校里,鮑文澤是一位沉默、內向、膽小怕事的學生,在學校里受到袁振、陸旭等人的欺負。之后,他選擇忍讓,但沒有換來安寧,反而使袁振他們幾個人更加猖狂,最終鮑文澤忍無可忍。但是,他沒有選擇報警,也沒有選擇報告老師和家長,而是選擇了拿起手中的刀,刺向了走在他前面的陸旭,使陸旭因失血過多身亡,而袁振則終身殘疾。
在這部影片里,每個人都有錯,有父母的忍氣吞聲、滿不在乎,有被告人的一時沖動,還有施暴者的一味打壓,這些都導致了最后的結局。
就像被告人鮑文澤所說,“面對校園暴力,一味的忍讓并不會息事寧人,以暴制暴更是兩敗俱傷的結果。我們要多學習法律知識,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?!?
在現在的社會上,存在的不僅僅是校園暴力,還有網絡暴力、未成年人以及成年人販毒、未成年人保護等各種問題,但遇到這些問題時,我們要及時說“不”同時提高自身的保護意識,及時報警,不要讓自己一步錯步步錯!
供稿:2020級報關與國際貨運高職班 宋雙君
審閱:德育組、學生處